天山巍巍,昆侖莽莽,見證著陜科大學子從渭水之濱奔赴新疆和田的堅定足跡。這片承載國家西部大開發與興疆固邊使命的熱土,吸引了一代代陜科大人扎根奉獻。他們懷抱“至誠至博”理想,將校訓精神深深融入邊疆建設,他們用實干回應時代的召喚、以赤誠踐行報國的初心,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這組深度訪談將帶您走近和田地區的陜科大校友,傾聽他們選擇邊疆的心路歷程,記錄奮斗路上的酸甜苦辣,探尋知識與信仰如何轉化為服務邊疆、建設祖國的具體實踐。他們的故事,是陜科大育人成果在西部熱土的生動注腳,更是新時代青年扎根基層、報效祖國的鏗鏘足音。讓我們一同走近新疆和田,走近這些以無悔青春書寫人生答卷的校友,從他們的邊疆故事里讀懂奉獻底色,從這份無悔堅守中汲取跨越山海的力量,讓母校精神在祖國大地上永續傳承。
方向:一粒種子的熾烈奔赴
2017年畢業季,木棉熱烈綻放,一份來自廣州某中外合資企業的 offer 靜靜躺在李娟的抽屜里——精密的實驗室儀器、與高分子材料工程高度契合的工作內容、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這條看似預設好的“康莊大道”,是許多同專業同學羨慕的未來。
四年前選擇陜科大,正是源于學校在輕工材料領域的學科優勢與家鄉鳳翔制造業資源的天然聯結,更因 “三創兩遷”的奮斗故事深深觸動了她。校史課上,老師講述前輩們在咸陽荒灘上建校園的場景,那句“西遷是把根扎在祖國需要的地方”,早已在她心里埋下一顆種子。
畢業前夕,當李娟正忙著籌備畢業事宜時,輔導員突然傳來消息:“新疆和田地區的單位來校招錄,黨員、學生干部優先?!备綆У男麄髌铮S沙中挺立的胡楊、田埂上與老鄉比劃交流的年輕人、布滿繭子卻緊握希望的手心,讓她不禁停下腳步。當畫面里的邊疆故事與校史中“扎根祖國需要之地”的精神重疊,一個清晰的念頭涌上心頭:“邊疆比沿海更需要青年力量?!?/p>
這念頭像駱駝刺的種子感知到戈壁的召喚,裹挾著滾燙的熱血與莫名的觸動,李娟鄭重地填寫了報名表。即便此時,她與廣州企業的三方協議早已簽好,但邊疆的召喚,讓她毅然轉向了另一條充滿挑戰的路。
家人的憂慮卻成了現實的阻礙。2017年的和田,在父母的認知里,還帶著網絡信息中“不安全”的標簽。為了化解父母的擔憂,李娟翻出和田安居工程的數據、援疆干部的保障政策,一次次耐心解釋:“爸媽,這里在變好,需要人搭把手。困難只是暫時的,而價值是長遠的。”她用在陜科大養成的“真誠”,一點點化開父母心頭的結——就像駱駝刺的種子,總要先扎進土壤,才能積蓄在戈壁生長的力量。
植根:沙礫之間的根須延展
初到和田,干燥的氣候與兩小時的時差,成了給她的第一份“見面禮”:內地親友圍坐吃飯時,她正在忙碌工作;內地早已熄燈休息時,她才剛結束一天的任務。想給家人打個電話報平安,都得提前算好時間、和家人預約。
真正的考驗藏在工作細節里。作為基層公務員,辦文辦會是必修課,可她第一次獨立籌備會議就出了“岔子”—— 沒考慮到多民族同事的飲食習慣,險些造成誤會。幸好,在陜科大實驗課上學到的“預演復盤”習慣救了急。
“以前做材料合成實驗,老師總要求準備ABC方案,以防變量失控。”李娟把這個習慣搬進工作:此后每一份會議方案,都會明確標注“民族飲食習慣”“天氣預案”“數據備份”等條目。那些在實驗室里學到的嚴謹思維,像駱駝刺的根系,在看不見的地方悄悄蔓延,尋找每一處可以扎根的縫隙。
如果說時差與飲食差異是猛烈的風沙,語言便是又一道需穿透的“沙層”。2017年的和田,許多少數民族同事仍習慣用維吾爾語交流,初來乍到的李娟說著標準普通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她很快拿出筆記本,開始記錄結對同事古麗教的維吾爾語單詞:“謝謝”是“熱合買提”,“再見”是“霍西”。她幫古麗優化檔案電子化流程,聽古麗講當地的風俗與故事。
“古麗每天教我五個詞語,我幫她糾正普通話發音?!睆淖畛鹾唵蔚拇蛘泻?,到后來能用維吾爾語詢問商品價格、講解政策,辦公室里的鍵盤聲與單詞念誦聲交織,像兩種不同的 “分子”在慢慢交聯。
李娟漸漸明白:民族團結從不是消除差異,“就像化學里的共聚物,保留各自特性,卻能一起增強整體性能”—— 這個認知,比任何理論都來得實在,她的工科思維也在工作中悄悄“扎根”。

李娟(左一)與同事在庫爾班·吐魯木故居合影留念
負責黨員教育培訓時,她總想起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優化”思路:把農民的碎片化需求歸類成“分子鏈”,再通過跨部門協作的“交聯反應”,組合成體系化的課程包?!熬拖褡鰧嶒灂r調整配比,課程得適配老鄉的需求才算成功?!北热玑槍r民培訓,她將養殖、種植與電商模塊整合,形成實用的課程包——那些在陜科大實驗室里煉就的嚴謹,成了她扎根基層的 “須根”,細密地扎進工作的土壤里。
芳華:鹽堿荒灘的綺麗之花
“人體細胞平均每7至10年便會完成一次整體的更新換代,而八年恰好處于這個新陳代謝周期的關鍵節點,象征著一次重要的生命綻放?!痹诤吞镞@片熱土已達八載之久的李娟,已然經歷了屬于她自己的深刻人生蛻變。剛踏入和田的她,像一粒彷徨迷茫、無所適從的“種子”;而歲月的洗禮與環境的磨礪,讓她在成長中褪去青澀,逐漸蛻變為能獨當一面、擁有堅韌品格的“沙漠勇士”。如今的她,在和田燦爛陽光的照耀下,煥發出勃勃生機與無限活力,猶如沙漠中頑強生長的綠洲,展現出生命的頑強與美麗。

李娟(左一)在鄉村振興培訓班上發言
2021 年,李娟在縣委政法委工作,愛人在縣政府辦公室,兩人辦公地點僅隔一層樓。特殊時期,他們都留守單位,連軸轉的日子里,上下樓的距離化作了特殊的牽掛?!澳菚r候每天忙著給群眾轉運物資,晚上找個角落隨便吃點東西就對付過去?!闭沁@段互相支撐的時光,讓兩顆心漸漸靠近 ——2021年他們結婚,2022年迎來孩子。如今,他們在和田買了房,真正把家安在了這片土地上?!艾F在下班回家,能和愛人聊聊工作的事,再累的心情也能順過來?!奔彝ミ@方“綠洲”,給了這株“駱駝刺” 持續扎根的力量。
2023年,李娟在翻閱鄉鎮黨校的反饋表時,一組數據讓她心頭一暖:“聽懂惠民政策” 的比例,從最初的30%多提升至89%。這背后,是她與同事們耗時三年建成首個鄉鎮黨校教學點的心血。有位老黨員徒步十幾公里趕來聽課,見面時緊緊握住她的手感慨:“以前政策像隔著一層霧,現在總算聽明白了,日子也有奔頭了。”這份“踏實感”,比任何榮譽都讓她滿足——就像駱駝刺在鹽堿地綻放,不張揚,卻藏著破土而出的強大力量。
八年來,李娟與無數扎根邊疆的人一道,把個人的 “新陳代謝” 融入土地的脈搏。他們用行動詮釋著 “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長”的深意:因為扎根,所以綻放;而這片被青春浸潤的土地,也終將以更蓬勃的生機,回應每一份深情的耕耘。

李娟在頒獎活動留念
生活并不總是一帆風順,挫敗感涌上來時,她總會翻出母校??厦鎴蟮佬陆S训娜合瘢芯湓挶凰嬃藷o數次:“荒漠洪流,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長?!边@句話成了她的“催化劑”。讓她懂了“困境恰是扎根的契機”,越是貧瘠的土地,根扎得越深,花朵越堅韌。
共鳴:精神根系的綿延生長
走過八年光陰,那些最初看似孤立的選擇與堅守,總會逐漸顯露出與過往的深刻聯結。李娟在和田的扎根之路,從來不是一場孤獨的跋涉,從陜西科技大學的課堂到和田的戈壁,從“三創兩遷”的校史故事到“至誠至博”的校訓箴言,母校的精神基因如同無形的根系,跨越千里風沙,與她在和田的每一步成長緊緊纏繞。
2025年7月,陜西科技大學校領導遠赴和田開展慰問,隨隊帶來的定制?;?,剛交到大家手中就成了“搶手貨”,被同事們爭相傳閱觀賞?!跋裥r候自豪的事被小伙伴知道,那種歸屬感,比親人相見還親。”李娟說:“那枚?;詹恢皇羌o念品,更是組織在身后的精神坐標?!?/p>
母校的影響,早已融入她每一寸工作肌理。對“至誠至博”的校訓,她有了新的注解:“至誠”是政策講解不夸大、不縮水;“至博”是跳出專業,學農業、民族政策。她甚至用陜科大食品學院的果蔬保鮮技術,幫助鄉里種大棚的老鄉減少損耗,“那些技術從實驗室走到田埂,才是真的材料改變世界”。

李娟近期工作照
李娟的故事,并沒有那些令人震撼、驚天動地的情節,但它卻猶如沙漠中駱駝刺的生長歷程一般,充滿了堅韌與執著。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種子,憑借著對腳下土地的堅定信念,在大多數人眼中看似貧瘠、毫無生機的環境中,毅然決然地將根深深扎入土壤之中。這種默默無聞卻堅韌不拔的精神,或許正是“三創兩遷”精神最為生動且真實的延續。她把扎根本身,內化為生命的常態,在平凡中孕育出非凡的力量。
【后記】
李娟的故事,像一株駱駝刺的生長史。從鳳翔到西安,從實驗室到戈壁灘,她把個人理想的“分子鏈”,與邊疆發展的“大分子”緊緊交聯,在別人看來貧瘠的土地上,扎下了深根,開出了小花。她的堅守里,有陜科大“三創兩遷”與“至誠至博”的基因,在哪里都能扎根,在哪里都能生長;有共產黨員的初心,把根扎在群眾中間,把花綻在需要的地方;更有中國青年的擔當,不戀溫室,不懼風沙,把青春寫成一部與祖國同行的史詩。原來,真正的成長,從不是在順境里的舒展,而是在逆境中的扎根。就像駱駝刺,看似不起眼,卻用最深的根、最韌的花,告訴世界:有一種力量,叫堅守;有一種綻放,叫扎根。
【校友寄語】
學弟學妹們:
扎根邊疆,不是犧牲,不是放棄了繁華,而是獲得歷史性參與的機會。獲得定義人生價值的特權。在和田的戈壁上,看著駱駝刺在鹽堿荒灘開花,也看著這片土地因無數人的堅守而煥發生機,我就會明白:青春的價值,不在溫室的嬌柔,而在荒原的堅韌。扎根邊疆就像環氧樹脂一樣?;鶎拥墓ぷ骶拖窆袒瘎?,將流動的個人理想轉化為不可逆的剛性結構,而黨員的信仰就是促進反應的這個催化劑。我熱切期待著,能在和田的風沙里、在西部的大地上,看到更多“科大人”的身影。讓我們一起,把根扎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讓青春在奉獻里綻放最堅韌的光芒!
新聞小貼士:
李娟,女,1994年2月生,陜西鳳翔人,中共黨員。2013 年 9月—2017年6月就讀于陜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在校期間擔任高材132班團支書、校PPT 協會骨干,現任和田地委黨校一級科員,借調至和田地委組織部從事黨員教育培訓相關工作。
(核稿:張景會 編輯: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