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扎實推進學院質量文化建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物理與信息科學學院特別策劃推出"質量文化大家談"系列專題訪談。本期我們聚焦"課堂教學質量提升"這一核心議題,專訪我校青年教學標兵、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和本科教學課堂教學質量獎獲得者馬穎副教授,分享其在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中的寶貴經驗和深刻見解。
記者:您是如何理解大學質量文化的,大學質量文化與審核評估有何關系?
馬穎:大學質量文化是一個健全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該體系把學校各部門、各環節與教學質量有關的質量管理活動嚴密組織起來,將教學和信息反饋的整個過程中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來,形成一個有明確任務、職責、權限,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教學質量管理有機整體。
學校要構建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大學質量文化,把其作為推動大學不斷前行、不斷超越的內生動力,將質量意識、質量標準、質量評價、質量管理等落實到教育教學各環節,內化為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
2018年9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大學質量文化建設”?!按髮W質量文化”這一概念首次出現在我國政府文件中。2021年2月,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辦法(2021—2025年)》,將“質量文化”列為審核指標。
記者:站在教師的角度,您認為高校教師在大學質量文化建設過程中的角色或作用是什么?
馬穎:高校教師是大學質量文化的核心踐行者、直接傳導者與關鍵建設者。以教學質量為根基、科研誠信為底線,將質量意識融入授課、育人、學術研究,同時帶動學生重視學習質量,推動校園質量理念落地。我認為高校教師在大學質量文化建設過程中的角色或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教學質量提升。教學質量提升是質量文化的核心載體,具體體現在:①深耕課程設計方面,聚焦“立德樹人”,優化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將行業前沿、學術熱點融入課堂,確保教學內容的專業性與時效性;②嚴控教學過程方面,規范備課、授課、作業批改、考核評價全流程,重視學情反饋,動態調整教學策略,保障課堂教學質量;③強化能力提升方面,主動參與教研活動、教學培訓,打磨教學技能,探索混合式教學、項目式學習等新模式,打造高質量課堂。
(2)科研誠信守護。做學術質量的底線堅守者,具體體現在:①恪守學術倫理方面,堅持實事求是,杜絕數據造假、成果剽竊、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行為,維護學術研究的純粹性與嚴肅性;②追求高質量成果方面,以創新價值、學術貢獻為導向,產出有分量、能落地的科研成果;③傳承學術規范方面,在指導學生科研、競賽時,明確學術規范要求,培養學生的科研誠信意識與嚴謹學風。
(3)學生質量素養培育。做質量理念的傳導者,具體體現在:①言傳身教方面,以自身對質量的追求影響學生,在課堂互動、課后指導中,引導學生重視學習質量、作業質量、實踐質量;②強化過程引導方面,針對學生學習中的敷衍、浮躁問題,通過嚴格要求、耐心點撥,培養其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與責任意識;③賦能全面發展方面,關注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將質量意識延伸至實踐能力、創新思維、道德修養培育,助力學生成長為高質量人才。
記者:在課堂教學方面您曾獲得過多項榮譽和獎勵,能談談您在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方面的做法或心得嗎?
馬穎:工科課程的內容較為抽象,公式多,難度較大,導致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不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理解和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學生參與度低,不愿意與教師進行互動。這些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也阻礙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具體表現為學生課堂抬頭率低、課堂互動稀缺、注意力分散等。那如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呢,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加強講授內容的吸引力,將相關規律和公式與生產、生活中的現象、小知識或歷史故事等相結合,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根據學生的聽課狀態,適時調整課堂節奏與講課方式,授課PPT中加入適當的動畫和演示,將講授內容更加直觀地呈現給學生。
(3)注重師生互動,盡力避免“滿堂灌”,適時提出一些問題,通過問題引出或總結相關內容或知識點。
(4)通過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將傳統的課堂講述方法與線上線下混合式、項目式教學等教學法相結合,對于提升課堂效果能夠起到“倍增器”作用。
(核稿:羅道斌 編輯: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