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扎實推進學院質量文化建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物理與信息科學學院特別策劃推出"質量文化大家談"系列專題訪談。本期我們聚焦"課堂教學質量提升"這一核心議題,專訪我校本科教學課堂教學質量獎獲得者朱橋副教授,分享其在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中的寶貴經驗和深刻見解。
記者:大學質量文化建設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命題,作為一線資深教師,您是如何理解質量文化建設的核心內涵的? 您如何看待教學質量的重要性?
朱橋: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到了以提升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新階段。高等教育質量文化是高校及其師生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共同價值追求和理想理念,其核心內容就是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五自”理念,它既是新一輪審核評估的指導思想和評估指標,更是貫穿教學全過程的行動指南 —— 自覺形成質量意識,自省教學中的不足,自律規范教學行為,自查教學效果短板,自糾存在的問題并持續改進,形成閉環式質量提升體系。
教學質量作為質量文化的核心載體,其重要性體現在三個關鍵維度:
(1)教學質量是教師的立身之本,高質量教學是教師站穩講臺的核心底氣,也是教師獲得同行認可、學校肯定的基本要素。
(2)追求教學質量是教師實現自我價值的核心途徑,在打磨課程、優化方法、助力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教師能收獲職業成就感與專業能力的持續提升。
(3)好的教學質量是責任擔當的直接體現,對學生而言是知識積累與能力培養的保障,對家長而言是教育期待的回應,對學校而言是辦學聲譽的支撐,對社會而言是高素質人才供給的基礎。
記者:物理學院承擔著全校物理類基礎課教學工作,您認為應該如何提升基礎課教學質量?
朱橋:高等教育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基礎課教學主要面向大學低年級學生,他們對高等教育的理解始于基礎課的學習,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教育教學環節的不足,牢固樹立“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質量保障理念,從以下四方面加強基礎課教學質量:
(1)建立“教師-輔導員”聯動機制:既要通過課堂點名、課前互動等方式關注到課率,更要主動關心學生的學習困惑與心理狀態,針對缺勤、厭學等問題,與輔導員建立聯系,及時溝通,共同守護學生成長。
(2)以課堂為陣地優化教學閉環:一方面通過明確課堂規則、及時提醒走神行為等方式規范課堂紀律,營造專注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通過課堂提問、課后問卷、作業反饋等渠道收集學生意見,精準分析知識點接受度、教學節奏適配性等問題,動態調整教學方案,讓課程更貼合學生需求。
(3)以自我提升為支撐追求精益求精:教師需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主動參與教學研討會、觀摩優質課程,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同時以教學競賽為抓手,在備賽過程中打磨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讓基礎課教學既有深度又有活力。
(4)以課程思政為紐帶凝聚育人合力:結合物理學科發展史、科學家精神等素材,將家國情懷、科學精神、責任擔當等思政元素適度融入課堂,既不脫離教學內容,又能喚醒學生的學習初心,激發其探索未知、報效國家的斗志,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
記者:您認為基礎課教學與后續專業人才培養之間的關系應是怎樣的?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哪些手段促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朱橋:大學物理是理工科專業的學科基礎必修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對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有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認識,培養學生具有比較熟練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為學習后續專業課程及今后的專業工作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礎。因此,基礎課不是 “孤立的知識傳授”,而是專業人才培養的 “前置鋪墊”,其核心價值在于為學生后續專業學習提供知識支撐與能力保障,二者是 “根基” 與 “大廈” 的關系,需實現精準銜接、協同發力。促進基礎課教學賦能專業人才培養,可通過以下手段落地:
(1)開展分專業定制化教學案例設計:針對機電、化工等不同大類的專業屬性,挖掘基礎物理知識與專業應用的結合點 —— 比如為機電類專業學生設計機械運動相關的物理案例,為輕化工專業學生融入超級電容器在柔性顯示中的應用場景,讓基礎課內容更具針對性,提升專業適配性,幫助學生理解 “基礎課為何學、學了用在哪”。
(2)搭建第二課堂延伸育人鏈條:以課外答疑為基礎,針對專業相關的重難點問題開展一對一、小組式輔導;以學科競賽為載體,組織學生參與物理類競賽活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專業思維;以通識選修課為補充,開設與專業交叉的拓展課程,拓寬學生視野,同時通過這些渠道加強與學生的深度溝通,精準把握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反向優化基礎課教學內容。
(核稿:羅道斌 編輯:劉倩)